200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国崛起》的时候,我写过一篇《20世纪看外商,21世纪看华商》的文章,提出从经济角度看,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必须拥有一批世界级企业,也即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并相信中国将出现世界级企业群和世界级企业家群。
在改革开放40周年到来之际,“中国造”的世界级企业已经不是梦。2017年的世界财富500强,中国占115席。财富50强,中国占12席,仅次于美国的21席,它们分别是:国家电网(2)、中石化(3)、中石油(4)、中国工商银行(22)、中国建筑(24)、鸿海(27)、中国建设银行(28)、中国农业银行(38)、中国平安(39)、上海汽车(42)、中国银行(42)、中国移动(47)。这些中国规模最大的企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也在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经济舞台的竞争。
位居财富50强的这12家中国企业,从创立到今天,企业创始人仍在掌舵的,是中国平安的马明哲和鸿海的郭台铭。1988年,马明哲作为最早的倡议者和主要创办人,在蛇口催生了平安。同年郭台铭在深圳成立富士康精密组件厂、生产电脑周边接插件,任正非在蛇口创立了华为,2017年华为位居财富500强第83位。如果说1984年是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那么1988年可以说是中国世界级企业的元年。
从1988年到2018年,这些世界级企业是怎样走过来的?他们的成功有什么秘诀?他们还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期待?本文将以中国最大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平安及其创始人马明哲为样本,探寻这家诞生在蛇口、最初只在一个区域经营单一产险的金融保险企业,如何能在创立30年后,市值和品牌位居全球同业前列。我和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张海濛交流时,他说,马明哲应邀在麦肯锡全球合伙人大会演讲后,这些挑剔的专家们评价,平安的很多探索已经走在全世界最前沿,没有样板可以学习了,也未必都能成功,但平安的创新勇气令人鼓舞。
一个可资比较的事实是,2002年汇丰集团耗资6亿美元认购平安10%股份时,汇丰的利润、市值等指标是平安的大约15到20倍;2017年12月,平安通过旗下平安资产管理公司累计买入汇丰控股5.01%股权,成为这家欧洲最大银行的第二大股东,此时平安的市值已超过汇丰,利润也相差不远。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
平安是我在商业文明和企业家精神研究中长期关注的案例。虽然马明哲本人不接受采访,只在财报发布会上回答问题,但通过查阅大量原始资料,采访相关部门和平安成长的亲历者、见证者以及业内专家,我们还是能够比较清晰地描绘出平安和马明哲30年成功之路的大致轮廓。
中国平安因有“中国”二字,会被一些人认为是大国企甚或央企。确实,金融业几大国有银行、证券、保险机构,或者像中信、光大这样的混业集团,凡有“中国”字头,基本上都是国企,主要股东是国家财政部门。但平安的大股东,既不是财政部,也不是深圳市政府或其他国有资本。“中国平安”的“中国”二字,是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平安从地区性保险公司向全国性保险公司发展过程中,批复更名的。
那么,平安姓什么?偌大一个平安究竟属于谁?
有人说,平安不是国企,是由其董事长马明哲一手创立且长期管理经营的企业,应该算民营企业。
但纵观中国的民营企业,创始人在创业之初大都有大部分股份,至少能控股,即使后来融资稀释股份,也会保留相当比例的股权。而马明哲却是一个打工仔,仅持有非常少量的股份。这些微小的股份基本上还是在2015年,证监会为了维护市场稳定,鼓励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平安实施核心人员持股计划,马明哲和其他管理层一样,用自己的长期奖励从二级市场公开购买而来。在这一点上,马明哲和万科创始人王石、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有一定相似之处,就是作为创业者股份稀少。
中国平安目前单一最大股东是泰国正大集团,深圳市政府的持股平台深圳投资控股公司是第二大股东。这两家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别为9.3%和5.3%。中国平安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及香港联交所的上市招股说明书中明确表示:本公司没有控股股东,也没有实际控制人。
作为一家集团整体上市的企业,平安股权分散,且全流通,其中60%是内地市场流通的A股,股东有中央汇金、社保基金等,40%是香港市场流通的H股。可以说,平安是名符其实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或者按国际资本市场的说法,是一家社会性的公众上市公司。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股东,30年来平安股东买进卖出,离开时几乎都带着盈利的微笑,而平安则一步一步越做越大越做越强,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保险集团。
平安姓什么?这里蕴含着平安能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脱颖而出的根本因素。
1988年,平安保险公司在深圳创立,孵化平安的地方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蛇口。当时马明哲是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的副经理,他最初提议创立平安的动因是蛇口的外资企业有保险需求,但发现市场上只有一家国有保险公司可以选择,相当于没有选择。
改革开放试验田要冲破很多计划经济时代延续下来的樊篱,第一个樊篱就是市场垄断。蛇口创业者们的创业冲动就是破垄断,建市场,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
平安最初的两个股东是招商局和工商银行深圳分行,后来摩根斯坦利和高盛高价入股,也成为平安的重要股东,这也是中国金融业第一次引进外资。外资的引进,从体制、机制上使平安高度重视公司治理,注重经营管理行为的长期化。
在引资过程中双方有多轮谈判,摩根斯坦利和高盛一开始谈判时提了一个中方从来没有想过的条件,要求平安创始人马明哲及其管理团队持有公司股份。他们说,外资进入中国处在试水时期,政策可能有变化,只有马明哲有较高股份,他们把钱交给平安才放心。
1988年5月27日上午,平安保险公司在深圳特区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招商路北六栋举行开业典礼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当时不少公司尝试通过员工合股基金持股的模式。马明哲考虑再三,将董事会批准的以其持股为主的员工合股基金,分配给了近2万员工,其本人在合股基金里仅持有极少的股权。这部分股份到2007年平安上市时,使一大批早年一起打拼的员工成为千万、百万富翁。
我在深圳采访时听到的一个说法是:“平安、万科、华为的创始人在公司股权很少,和马明哲、王石、任正非的背景有很大关系。马明哲是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的,王石是广东省外经委派到深圳办公司的,任正非复员转业后在深圳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基地工作,他们都很有追求,但多多少少都有国有单位的痕迹,做事的第一目标不是个人要成为怎样的富豪,而是想找到一个大有作为的空间,事业成就是最大的驱动力。因此他们不太在意个人的股权问题。这对他们后来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因为在金融、通信这样的重要行业,又是龙头企业,如果私人拥有很高股权,政府在心态上就会掂量掂量。同时,对马明哲、任正非来说,正因为动力是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所以他们敢闯敢试,干起来心态也更加从容。”
如果问马明哲,平安姓什么?他曾不止一次说:平安姓社会,属于全体股东。管理层就是打工仔,我们不为某一单个股东服务,而是服务于全体股东。按照平安的董事会决议,股东无论大小,需要秉持“三不”原则,即不干涉具体业务经营,不派员参与平安经营管理,不与平安发生关联交易。这样形成了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各司其职,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的良好公司治理结构。
“体制优势确保了平安管理团队的稳定,确保了公司战略的延续性及经营的稳健性。”这是多年来多家中外投行的评价。一位国际投行高管说:“观察平安的业绩,会发现每年复合增长超过20%,除了金融海啸这样个别的年份,从来不会出现业绩大起大落。平安业绩增长是一根很难模拟的优美曲线。”
30年光阴,从零开始,平安发展到年收入近9000亿元,员工180万人,客户2亿人,每天交税3亿元,公司市值名列世界金融业前7,中国金融业前3。这些难有先例的成就背后,体现的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现代公司治理、以马明哲为代表的企业家精神和职业经理人群体专业能力的综合效应。
2017年5月18日,马明哲以支教志愿者的身份来到平安援建的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六安希望小学,在学校里分享了儿时的一段经历:小学时曾因家庭被打为“右派”遭受牵连,落选了班长,后来不甘心落后,严格要求自己,奋发学习,与同学良好相处,重新当上班长。他以此鼓励孩子们遭遇挫折时永不气馁。
马明哲生在“抗美援朝”后,长在自然灾害年代,读书时正值“文革”,下乡当过知青和水电工人,身上有着浓厚的时代印记。
2017年5月18日,马明哲前往安徽六安平安希望小学支教
社会上有个传言,说马明哲幼年丧父,由母亲一手带大,所以磨砺了坚强的性格。其实,马明哲父亲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去世。马明哲虽然经历曲折,但幼年时期的家境是不错的,算是“红二代”。他父亲是解放战争时期“四野”的干部,吉林蛟河人,祖籍山东龙口,随“四野”征战一路南下,直至打下海南岛后,转业到广东省公安厅,再到湛江地区公安系统担任领导职务。马明哲的外祖父是马来西亚华侨,祖籍广东汕头澄海,早年移居海外经商,在东南亚一带打拼数十年。据汕头市委统战部的有关资料记载,1938年开始,这位商业成功后的老人家一直捐资家乡修学,架桥修路,被誉为乐善好施的潮商侨领之一。
马明哲的母亲早年曾在南洋大学接受教育,在她父亲的鼓励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归国,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她身上有浓厚的传统潮汕人持家教子的气质。
马明哲继承了父亲坚毅不服输的军人性格,和母亲热爱学习、善于内省的性格,从小便是个天性爱闯的“孩子王”。“孩子王”的气质,一方面奠定了他日后敢闯敢干、引领潮流的企业家风格,一方面也使他后来面对巨额平安股份诱惑时,选择和团队及全体员工共同分享。如今的平安既是庞大的金融集团,又是矢志推进创新的科技新锐。但30年成长过程中,马明哲也经历太多曲折和艰辛。
创业伊始,平安保险的业务被局限在深圳一地,承保的船舶或者货物在异地出险,需要同业帮助查勘理赔。同业当了没多久“雷锋”,就全面取消了合作,这意味平安有可能死在摇篮里。马明哲苦苦思索一宿,突然开了脑洞,认为同业不合作了,自己反而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申请将业务开到深圳以外。
1994年,平安的寿险业务开始破局,证券、信托业务也逐步开始组建和营运。但中国金融业开始进入分业改革阶段。马明哲认为综合金融是未来趋势,为此顶住无数压力,到处找人沟通,也忍受了被停止开设机构的巨大压力,苦熬8年,终于等来了综合金融的尝试机会。
2008年,是平安和马明哲最为悲情的一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中国“5.12”汶川大地震死亡及失踪人数近10万人,受伤人数近40万,举国悲痛。中国平安也流年不利。先是在股市上提出巨额再融资,被认为是压垮A股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市场一泻千里;此后,马明哲在上一年按照董事会制定的计划所领的奖金被认为是“天价薪酬”,即使其后连续两年放弃薪酬,口水讨伐也无法平息;到了10月,平安投资比利时富通集团,由于比利时政府处置金融海啸时惊慌失措,导致公司整体肢解,令投资损失200亿元,相当于当时一年的利润。
一浪又一浪,似乎灭顶之灾随时而至,马明哲晚上要靠三片安眠药才能入睡,那是他精神上最受打击的时候。但他咬牙坚持,扛了下来,不仅没有丝毫的退缩,而且从2008年后,平安的经营发展得更快、更扎实。不到一年时间,他利用难得的市场机会,启动了对深发展的收购兼并,从美国新桥集团手中收购了深发展的控股权,历时三年完成了中国资本市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资产重组,真正完善了平安的综合金融版图。
马明哲超强的抗压能力来自哪里?也许,不服输的特质在童年时就铭刻在成长基因里:有父亲带给他的闯劲,有母亲带给他的韧劲,也有他自己永不停止的学习修炼。
马明哲在给公司管理层的一封邮件中曾说:人活着,必须有追求。有了追求,成功的欲望越强烈,承受成功过程中的痛苦的能力就越强。
(作者:秦朔 来源:秦朔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