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物周刊封面报道:AI王者登场

2017年10月13日   平安财富宝
地址:复制分享到:

10月11日,南方人物周刊封面报道,作为中国金融航母级公司,中国平安看好人工智能为主的金融科技发展,正在全力布局智能业务。2012年,平安深刻意识到了互联网对金融行业带来的深刻变革。马明哲董事长表示,“智能科技的时代正在来临,赢科技者赢未来。”在互联网+刺激下,中国平安开始进行自我变革,重构业务模块和流程,抢占互联网金融制高点。如今,在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两个巨轮驱动下,中国平安正从资本驱动型公司转型为科技驱动型公司。

小编节选了该报道中的部分内容,为大家解读平安财富宝如何借助平安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在智能财富管理领域快速发展,做到“知你现在,许你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标题:AI 王者登场 | 封面故事

作者: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王燕青 黄剑 杜祎洁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11.jpg毫无疑问,人工智能的进化速度大大超过了人类的预期。2016年AlphaGO打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震惊世界。云计算、大数据、积层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深入至人类日常生活。其影响程度也同样超过了我们的预期,而在商业应用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

作为中国金融航母级公司,中国平安看好人工智能为主的金融科技发展,正在全力布局智能业务。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表示,“智能科技的时代正在来临,赢科技者赢未来。”

在发展较为快速的美国市场,第三方权威机构A.T. Kearney预测,到2020年,Wealthfront、Betterment、Personal Capital、SigFig等一批新型金融机构将在技术革新下达到2.2万亿美元市场规模,而贝莱德、美林证券、蒙特利尔银行、巴克莱、苏格兰皇家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布局智能业务。

作为一家有着深厚互联网技术基因的金融公司,中国平安对于技术研发尤为重视。早在2000年8月,中国平安就自建了电子商务网站PA18.com,这是一个在线金融产品超市,三年后,马云的淘宝网才上线。

在中国金融行业,中国平安曾经创造了多个互联网第一:第一个给分公司装上互联网,第一个建立全国统一的电话呼叫中心,第一个采用电话销售车险,第一个用IT实现后台集中,第一个用互联网销售保险。马明哲也是第一个推动黑莓手机在内地大规模商务应用的人。

2012年,中国平安深刻意识到了互联网对金融行业带来的深刻变革。马明哲在2013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面拥抱科技和互联网是中国平安的必然选择,“不敢有一点沾沾自喜”。他深信新科技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商业规则和模式,平安必须努力把握这个新趋势,紧跟乃至引领由此带来的金融消费及生活的变化。

在互联网+刺激下,中国平安开始进行自我变革,重构业务模块和流程,抢占互联网金融制高点。马明哲曾表示,中国平安的最大对手不是金融企业,而是科技公司。2013年,中国平安的互联网金融战略基本成型:立足于社交金融,将金融融入“医、食、住、行、玩”的生活场景,实现“管理财富、管理健康、管理生活”的功能,推动客户迁徙。

为了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中国平安内部将业务划分成传统金融和非传统金融。马明哲在2013年规划,五年内,互联网或者现代科技,将成为带动平安发展的最根本引擎。

马明哲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也是逐渐加深的。2014年业绩发布会,马明哲归纳了三点八个字:频率、流量、价值转换。中国平安的互联网战略进一步完善为“一扇门、两个聚焦、四个市场”战略体系(421战略)。任何人的生活都与六大方面紧密相连,即资产、金融及投资,医疗健康,房屋,车子,教育和旅游。中国平安选择在前四个领域构筑生态圈,进行垂直精耕市场。

2016年、2017年,中国平安进一步升级互联网金融战略,同时推动中国平安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从过去的1.0自营模式,到2.0开放市场,再到3.0开放市场+开放平台,着眼于培育向全行业开放的生态平台,深耕服务。其2017年半年报显示,互联网用户达到4.03亿人,较年初增长16.4%,用户人均持2.04项服务,较年初增长5.2%,月均活跃用户达6531万人,同比增长76.1%,高活跃用户占比21.9%。

这与中国平安长期大力投入互联网技术研发是分不开的。中国平安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投入研发,目前,它在中国金融机构中拥有规模领先的大数据平台,超过500人的大数据科学家团队,超过20000名的科技研发人员团队,人脸识别技术、声纹识别技术、预测AI技术、决策AI技术以及平安区块链技术等在上百个场景中应用。尤其是人脸识别技术,目前排名世界第一。

在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两个巨轮驱动下,中国平安正从资本驱动型公司转型为科技驱动型公司。

模型+场景的技术优势

在政府互联网+概念的催化下,平安集团开始筹建面向高端客户的线上私人财富管理平台——平安财富宝,从筹建期就加入的胡海波表示“基本上我是从PC时代的互联网,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一直跟新科技在一起成长。”在胡海波看来,平安财富宝本身就是“平安在互联网科技的一个产物”,马明哲当时也要求各个传统的专业子公司要做互联网。

从2014年开始,平安产险开始筹建“好车主”,寿险开始筹建“金管家”,“原来平安做私人财富管理是靠人,用传统的方式,在全国有分公司,七八百号理财经理。就像银行的理财经理一样做私人银行。”胡海波认为平安财富宝的诞生有时代性,但同时也是整个平安集团科技战略重要使命的承担者之一,“应用互联网的方式来扩大获客面,为客户提供更多服务的便利性等,包括扩充我们资产配置的产品.

222.jpg

胡海波 平安财富宝执行总经理  图 /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大食

除了时代性,包括杨峻、胡海波、阮蓉等在内的管理者都认为他们强大的资源支撑是平安集团历年来丰富的核心数据,这也是“互联网+”技术的核心,更是金融根基风险管理的核心。

在平安普惠的传统模式下,客户需要提交很多材料,包括收入证明、房产证明等,这样的方式有许多弊端,“第一,材料上面的信息,如果是风控需要的话,你需要用运营的方式、很多人工的方式把它转化为数据,需要很大的运营成本。但对风险管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它的欺诈会比较多,会更严重,有很多是作假的。对材料的审核,真的很难。”更让阮蓉犯难的是,“我们要服务很多客户,就有很多的风控专员,也就是在门店里面核材料的人。人的专业水平肯定是不一样的,业务越多的时候,越难做到很统一,这对风险管理是很大的挑战。”“数据化”弥补了这些弊端,让传统模式下难以统一的标准变得可实行,更便利,“我们能够让客户很多的行为,在互联网线上化的平台上更加数据化,(从而)优化风险管理。”

毫无疑问,平安集团内部数十年的数据贯通后将由技术手段转化成可实际运用的标准化经验,反过来再次促进原始数据和经验的数据化。这项研究对平安集团各家子公司的科技业务推进是几何式的提升。“现在我们有更好的技术,可以把以前的数据价值更好地发挥出来、挖掘出来。”阮蓉称之为“财富”。在她看来,技术是互联网+思维和风险管理之间的桥梁,他们要做的,是用技术嫁接优势,体现优良性。

“技术分两个层面,一个是基础,另外一个我理解就是应用技术,其实我们更多的是说应用技术。”胡海波所指的基础技术包括人脸识别、电子签名、声纹识别等,“这些是通用的基础技术。”平安财富宝目前有一百多人的研发团队,他们更着重于开发的是“应用技术”,“如何去应用,应用到哪个场景。”在这个维度下,“你首先得有场景,场景之前一定是有业务目标的,有业务流程的。”

2015年4月,平安普惠是金融行业第一家开始成熟运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当时,不仅是外界同行,还是平安内部的人,“都不相信人脸识别可以做身份认证。大家都知道有人脸识别这个技术,但是在金融领域对风险管理的要求特别高,做这样的应用,他们还不确定(主要是成熟度)。”毕竟,人脸识别在当时也还只是一个概念。

传统的身份认证是一种比较弱的身份认证,比如手机号实名,公安系统身份、姓名匹配。而在更优化的场景里,“比较强的身份认证,要加上人脸识别或者再加上远程审批。”这也是胡海波所提及的“场景应用”,“他在你这开户,跟他在银行绑的那个卡,所有的信息是一致的,不一致就要去验身份。”这些是核心的业务目的,业务通道所呈现的技术手段则变成了场景通道。技术的出现和精进都是为了支持和促进通道的流畅和便利。

“(人脸识别)刚开始作为我们业务来讲,在全国、全球都找不到先例,我们不知道应用水平到底如何。”研发应用初期,平安普惠做了很多样本测试,同时用了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是公安部的,一个是平安科技的”,“两家一起做,一起比较,这样可以提升整个技术的可信度。”

平安科技成立于2008年,负责开发并运营集团的关键平台和服务,支持集团的保险、银行、投资和互联网业务高效快速发展。平安科技也是平安集团的技术孵化器,在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方面有强劲而专业的研发能力。人脸识别技术是平安科技智能认识方面的优势技术之一。

上线人脸识别能在保证准确度的前提下提升通过率,“通过率是借款行业里面最重要的用户体验。比如99.99%的情况下,不断提升通过率,技术不断改进。”让阮蓉有些头疼的是,这项技术上线一段时候后,一些比较高端的中介机构都开始研究,意图从中寻找可实施欺诈手段的漏洞,“他用3D动画,人可以眨眼、张嘴,来做人脸识别。真的有点像一个真人。”但依然没有骗过系统,“很多人通过手机视频和这个手机进行人脸识别。这个手机是申请人的手机,做人脸识别,但你实际上在另外一个地方,通过我这台手机。虽然还是你在申请,但你不在现场,这是两种典型欺诈。”平安科技的人脸识别技术甚至能通过手机里人脸上的光识别真假,“有很多防攻击的手段。”

为了更好地反欺诈,平安普惠加入了“微表情”这一风控技术。这在传统的门店识别中是需要依靠风控员的经验的。有的人天生察言观色的本领非常强,问你收入发现你眼睛一动,就会马上详细地问一些具体问题,以此判断你的收入能力和工作是否相匹配,但有的人没有这样的本领,或者根本不懂客户哪些表情是异常的。“我们会通过技术的手段,把这些经验复制过来,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让他更科学”, “把这些经验进行标准化、统一化。”

在平安科技CEO陈立明的概念里,技术就是0和1,“你就是你,不是你就不是你”,它帮助商业更好地发挥价值。在人脸识别中加入微表情辨识,陈立明研究了源于英美的微表情模型,“44个微动作,每一个动作可以分成五个强度”,“我们把他们的理论放在我们的技术模型中”,但“我们不会(单单)用这个判断决策任何事情,这是一个辅助的工具”。

333.jpg

陈立明 平安科技CEO  图 / 沈煜

阮蓉学的是数量经济专业,她的团队成员基本上都是学数学、统计的。长期和数据打交道,他们学会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既要懂数据,也要懂人,人的行为科学会帮我们找到一些启发,一些价值点。”他们正在用科学的理念结合技术手段,将人格测评等科学理念应用到金融场景中,“比如极端人格的测评”,希望能识别出吸毒人员、赌博人员等隐蔽性比较强的人群。声纹技术也正在进行应用场景测试,改进和迭代中。

这些都从另一个层面给出了一个详细的用户画像,“我们叫KYC。就是Know Your Customer,了解你的客户。不仅仅要了解他姓甚名谁,他的性别、年龄、工作、家庭、资产情况,其实你还要了解他的一些行为。”胡海波要求平安财富宝在技术手段下产生一系列用户标签,“他的产品偏好是什么;他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如何” 等,在业务场景下细化成很多标签,“比方说他经常浏览平安财富宝里的哪个页面,在哪个页面停留的时间多长,手指总是划动哪个字段等等,这些都是可以记录的。”

平安普惠在技术支持下融合了用户的全方位消费数据,“传统(信用体系),用房产证给你核一个借款的额度,或者是用一个车辆证明、行驶证给你核一个额度。线上化就不需要这样的证明。”阮蓉说,现在的技术应用在i贷里,“客户不用拿证明,我们认可他的消费记录”,“比如在平安里面买保险、买车险等等,因为平安集团各领域都有,包括消费等,我们从每个点滴的行为来挖掘他的信用价值”,“(平安体系外)有社保、公积金(信息)等”,“线上方式也可以直接认证。”

胡海波认为技术的最大价值在于降低了人的道德风险,“之前我们所有都是靠人,比方说理财经理,他可能有一些利益的驱动。”技术的优化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这种道德风险。但并不代表技术的应用可以完全替代线下的一些实际工作,只能说是更好地融合、互补,用技术桥梁,把人和场景连接起来。

归根结底,还是人。平安科技就像是人的供血系统,把最新的技术研发输送到平安集团各个子公司,子公司们又在实际场景应用中商业化开发,“模型+场景”是整个大脑高速运转的核心。

在这个基础上,技术的衍生已经在逻辑层面上进入深层次场景应用。“我们未来还有很多这方面的设想,”阮蓉理解技术的核心是人,金融风控管理的核心也是人,她正在研究的社会科学也是研究人的学问,“除了原先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优势,我们也会在所有的社会科学领域中挖掘科学的价值,让它和我们借款的风险管理结合起来,发挥价值。”

机器人是胡海波接下来的规划。“类似于AI,一个动画形象,我们有知识产权”,“未来它就是整个平安财富宝的一个具象化”,“服务、购买、产品等问题都可以找它,它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先生,可以指导你。”胡海波称之为“指先生”(寓意平安财富宝是客户“指尖上的私人财富管家”),他们会赋予“指先生”智慧,“它是未来AI智能机器人的一个载体,我们将依托它应用许多技术,比方说语音合成技术。”

全文阅读,请点击:http://mp.weixin.qq.com/s/9Lao0j-Be2vitebxdfbp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