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除了“两会蓝”外,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2017年03月01日   IC财富团队 王轶桢
地址:复制分享到:

伴随着我们剁手后买买买的包裹陆续无法进京,三月最大事件——“两会”走入了我们的视野,接下来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两会”除了“两会蓝”外,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吧。

一、历史上的两会告诉我们两会前后的股市基本是“嗨——趴——嗨”的节奏

历数自2000年以来的两会,上证综指在两会开始前20个交易日中有15次取得正收益,概率高达88.2%上,平均累计涨幅为3.6%;两会期间,A股取得正收益的概率最低,仅52.94%;“两会”结束后的20个交易日,取得正收益的概率回升至70.59%。这种节奏来源自:开会前市场“好期待、好期待”,开会中“维稳,别动”,结束后“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状态。今年两会在“打老虎”告一段落之后,证监会下决心努力追求“妖精“,而宏观经济又处于路口之时,市场对于政策层面也有更多的期待。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安信证券

二、今年“两会“的重点主题

两会传统的热点话题:生态环保、社保养老、医疗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加大教育投入、三农与土地改革,往往在两会前表现较好,节后也经常会有重要的主题投资贯穿全年,例如去年的供给侧改革和前年的一带一路。从各地两会提到的各大主题次数来看,国企改革、一带一路、农业供给侧改革、PPP、地产调控和自贸区将可能是今年的热点话题。下面我们就简短的看一下其中的四个重点话题。

1、国企混改

自2013年底提出国企改革概念以来,相比于同期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国改概念板块一直不温不火,进入2016年,国企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尤其在2016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要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七大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以来,包括兵器集团、两船合并等大型央企,与上海、北京等地方国企的改革动作均开始加速,而国企改革主题的市场表现也开始崭露头角。如果说今年最有可能成为贯穿全年的投资主题的话,国企混改无疑最有竞争优势。

2、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同样是个老话题,今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5 月中旬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首次主办由自己首倡发起的国际合作协议的高峰论坛,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如果说2013年以来的”一带一路“战略是对TPP的反抗,那么今年则是更偏向主动的战略进攻,顺带带领国企将我们最擅长的铺桥修路技能撒向世界,既再次证明了中国的“方舟”建设能力,又补足了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国经济拉动日益乏力的问题。

3、PPP

“借问财政政策款项何处有,习大大遥指PPP“。当周小川忙于求解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问题时,我国经济增长的重担更多的落往财政政策身上,奈何”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当地主既没钱又想要翻新家里的耕田工具时,以少收佃户两成租的成本邀请佃户共同出资翻新,无疑是好的选择。因此PPP肩负着实现我国经济平稳改革过度的重要使命,随着今年2月PPP资产证券化的落地,PPP将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主题,甚至将可能逐渐进入普通投资者家庭。

4、农业供给侧改革

农业供给侧改革同样是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重点工作之一,在通过“两孩“政策成功启动中产阶级消费之后,如何开发6亿多农村人口的消费将是中国经济下一个爆发点启动的重要因素,但农业改革似乎一直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虽然同为重点工作之一,资本市场对于农业各行业表现出了更多的观望与克制,也意味着社会对于政策层面有更多的期待,农业作为两会前表现最差的行业之一,不知是否会在两会后在政策的刺激下能一展雄风。

2017年将是需要更多确定性的一年,在我们一边高喊着经济改革的口号一边将房价推到新的高点后,在去年地产带来的激情逐渐消退之时,整个社会对政策的指引有更多的急切与期待。相比于转型的阵痛,没有方向的得过且过会更加消磨意志。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先行指标的资本市场,无疑在平静之下蕴含着更多的躁动,躁动不一定就意味着机会,但却一定意味着机会有存在的可能,而由确定向不确定的转移正是财富管理近年来最大的变化。

(文章仅代表分析师个人观点,观点表述均不具有任何法律约束力,不构成任何要约与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