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出炉【附专家音频解说】

2017年08月15日   平安财富宝
地址:复制分享到:

近日,央行公布了《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报告中阐述了继续实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的关系的思路。再次强调了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以及促进直接融资等金融工作会议上的重点议题。对于货币总量、货币政策思路、人民币汇率、信贷结构等备受市场关注的问题给出了解释。

本文将总结报告传达的主要信息:

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思路未变

下半年伊始,央行在公开市场上注入了大量流动性,体现在七月单月净投放4700余亿。市场较为关心的是目前央行货币政策是否由“中性”向实质“宽松”转变。从报告中可以看到,央行维持稳健中性和流动性基本平稳的思路没有变。整体思路上,一方面与财政配合打好“组合拳”,对冲税期、财政支出等因素对流动性的影响,体现在6月末财政支出高峰期连续12天停止公开市场操作。

另一方面,提前布局,释放信号。央行在端午节前对6月整月的流动性压力有所预测,提前释放了公开市场投放信号,使得整体流动性趋稳。此外,再次强调了将DR007作为目标利率的基准作用,总体控制在2.75%-3.0%的区间运行。在央行这样“不松不紧、削峰填谷“的政策下,基本熨平了流动性波动,整体利率中枢有所下降,债券直融逐步恢复。总体来看,在中性货币政策思路下,下半年流动性大概率趋于平稳,为我们投资创造了有利有序的资金环境。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平安信托

同业存单拟纳入MPA同业负债指标考核

三四月监管高压以来,同业存单增速有所放缓。步入六月,随着MPA大考近在眉睫,以及利率中枢的回落,同业存单狂潮卷土重来,发行增量屡创新高。当前同业存单不计入银行同业负债,发行同业存单对于大部分银行可以有效改善LCR 指标,因此在6 月季末MPA 考核时点,银行发行同业存单的动力加强。

此次的报告中提到央行提出,为了更全面地反映金融机构对同业融资的依赖程度,引导金融机构做好流动性管理,拟于2018年一季度评估时起,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发行的一年以内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进行考核。这一举措的影响是多层次的。

首先从时间点上来看,2018年一季度拟开始实施,意味着给银行预留了充分的准备时间,并且初期只适用于5000亿资产规模以上行,初期来说影响有限。

从中期来看,伴随着同业存单逐步纳入同业负债监管,银行同业发行规模必然面临收缩,对过去强烈依赖同业存单的城商行等影响较大。银行资金端的流动性也面临着必然的收缩,诱发的资产端的抛售压力不容忽视,对于整个债券市场来说或存在一定流动冲击,货币基金等收益中枢也面临着下行。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同业存单的其他主要配置力量如广义基金等,必然转向其他类型债券,有利于筑造更为健康和丰富市场结构。

数据来源:Wind,平安信托

再次强调促进直接融资

继7月中旬金融工作会议后,此次报告中再次强调促进直接融资,并且着重强调了切实发挥债券市场直接融资的作用。今年三四月强监管以来,金融杠杆有所收缩,但也带来了利率中枢上抬、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表现在五六月连续2个月企业债券融资为负。7月之后,随着监管的边际放缓以及央行的流动性支持,债券融资重拾热潮,取消或推迟发行债券规模达到年内次低点,信用债发行明显提速,当月总发行量、净融资额分别达6365亿元、2099亿元,双双创下今年新高。这一回暖与促进直融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未来,我们预计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利率环境必须更多地考虑服务实体企业融资需要,整体利率中枢或继续温和下行。

完善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汇率预期更为平稳

自5月在人民币中间价中正式引入逆周期因子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双向浮动的特征更加显著,汇率预期平稳。6月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7744元,比2016年末升值1626个基点,升值幅度为2.40%。参考BIS货币篮子和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分别为94.25和94.18,较上年末分别下跌2.07%和下跌1.38%。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兑一篮子货币贬值的汇率结构在促进我国的贸易出口,以及缓解资本外流压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明显增强背景下,下半年人民币贬值压力有所缓解,为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留有余地,未来将更多照顾国内经济发展需要。

总的来说,我们从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读出了“稳定”和“连贯”,不论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还是加强同业监管,都是基于健全完善金融结构、防范系统性风险这一核心思想出发。在稳增长、调结构和控总量中达到理想均衡难度犹在,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的市场正在向这一方向迈进。未来M2低增长在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成为常态,但是从内部看,社会融资稳步增长,融资结构逐步优化,并且在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配合下,金融和实体间将勾勒出更为健康的良性反哺渠道。

本文作者:平安财富宝特约分析师&平安财富 策略与投资顾问团队 何婉婷

免责声明:文章仅代表分析师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邀约与承诺。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